close

  日前跟著大伙出遊去了花蓮的砂卡礑步道,沿著溪谷散著步,走走停停間享受著陣陣輕風的擁抱,看著層次分明的岩壁,才發覺大自然的繪筆真是抽象得令人感動,溪裡大大小小的礫石又曾經歷過多少沖刷與砥礪,才能留下那麼圓潤的形態,凝望著清澈緩流的溪水似乎覺得人生是否就像這透明的水一般,對於人與事,好像總能看得清,卻又不知其中真正的內涵,突然間想起王鼎鈞曾在《左心房漩渦》裡寫道:「一尊礁石就是一部文學史」,之前思索了很久都不知其意,隨著溪水與石頭的激盪才似乎明白,無數的文章、著作與書籍,在那麼龐大、眾多的文學裡,能夠經得起各種時代環境的汰除與篩選,最後還能保留下來綿延不斷的,才是經典中的經典,也才是值得探究與思索吧。

  有個朋友認為看書時對書裡的想法完全沒有反駁,是無效的學習,但歌德曾說:「凡是值得思考的事情,都是被人思考過的;我們必須做的,只是試圖重新加以思考而已」,所以看著別人的時候也就是看著自己,究竟自己與別人不同的地方在哪?對同一件事的看法又有哪些差異存在?而這些差異又是從何而來?畢竟沒有兩個人的人生是完全相同的,找到自己的人生,也要懂的去理解別人的過往。

  幾年前有個朋友曾在來信裡附記:「所有的今日都將成為昨日」,我不知她意指為何,也許是想告訴我任何事情都會度過,再多的掛懷也只是過去,但卻覺得這句話只說了一半,思考了許久才在回信中附上:「所有的昨日都為造就今日」,人活著的一天,不都是受了所有的昨日影響塑形出當下的想法、性格,每個想找回自己的人,其實只是想找回自己所有的昨日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虛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