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一次偶然的機會裡看到朋友分享的影片─劉安婷在TEDxTaipei中的演講,對這位臺中女中畢業便遠赴美國名校普林斯頓大學就讀,大學畢業後工作一年即放棄了美國高薪的職業回到臺灣號召伙伴創辦Teach for Taiwan的大女孩有了濃郁的好奇心,甚想知道這樣一個所謂的資優生,在別人看來十分順遂的學習之路上選擇了離開故鄉,卻在五年後受到她所熱愛的土地的精神召喚,義無反顧地投入了所有的熱情與精力,為一群她不認識的陌生人而努力的動力何來,更不禁令我重新思索「成功」的定義究竟是什麼。

    「出走,是為了回家」是劉安婷記述自己赴美留學、工作最後決定返臺的經過,一開始,她以為只是單純的求學之路,由一次次的考試第一名堆疊出的人生勝利組,曾以為自己離人生的目標越來越接近,直到初離故鄉的那刻起,才意識到自己所崇拜的作家三毛、張愛玲在流浪時必須面對的孤獨,又在幾經流浪過程中找到了內心深處的力量,那段期間她藉著各種服務機會去海地、迦納、美國青年監獄擔任教職志工,在與學生相處的過程裡,看著物資匱乏或不愛學習的學生因自己的付出而改變,讓自己懂得真正的滿足是來自為別人的付出,才發現原以為自己到了貧窮的地方,其實真正貧窮的是自己,也在日後每次上課前都要問自己:「為何而教?」如果學生不能理解她為何而來,也就不會認真地向她學習,而當老師不再問自己為何而教的時候,也就可能失去了當老師的熱情。大學畢業後,順遂而高薪的工作令她曾一度以為那就是她要追求的人生,也是大家所羨慕的人生,只是在幾番內省何謂「好」工作時才了解自己仍深愛著臺灣這片土地,於是放棄了許多人都夢寐以求的工作與前途,返臺為偏鄉兒童創立了Teach for Taiwan,為的不是世人的讚賞或是成就感的滿足,而是源自自己的信念,人,何時才能堅定勇往直前的信念?

  看過了劉安婷的經歷,讓我想起曾有個學生利用大學打工存錢,在大三的暑假去歐洲自助旅行一個月,我問她為何想做這件事,她的回答是:「我在找自己」。其實,每個人都應該找到真正的自己,不斷地反問:「我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當在面對困境、阻礙、沮喪、痛苦的時候,會用什麼樣的態度去對面這些難以逃避的現實。

  我也常在思考:「為何而教?」很多同仁都覺得現在的學生狀況越來越多,為了讓學生好,才繼續努力地教育他們,但是,我卻認為我們都是在為自己而教,努力工作而養家活口是為了自己的生活,有教育熱忱對學生的回饋感到欣慰這也是為自己的理想,當你不願意再教的時候就會有人遞補你的位子,所以,別把自己看得太偉大,當你的回報大於你的付出時,其實是為了自己,只有當你的付出大於回報時,才是為了他人,只是,如果你的付出是出自善念,那麼也就不以為苦了,探究到底,還是為自己,因此,有多少人是真正地了解自己是為何而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虛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