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ep 23 Sun 2018 23:05
  • 雨後

  親愛的摯友,久未書信往返也無暇聚首暢談甚是掛懷,這陣子假日的早上會去運動,之後就在熟悉的店裡點上一杯咖啡,或呆望無語的天際,或沈思身纏的瑣事,或閒看熙攘的人群,幾經反思及觀察,大部份的人果然都是寬以待己嚴以律人。南師的書中曾說智慧是一個人的福報,但是,智慧到底是什麼?越仔細思考越是懷疑自己真的有智慧嗎?不知與知而不行,有何不同?如果知而不行,比不知更多了自責的困擾,那不是比不知還不如嗎?
  近一年來,生命有了巨大的起伏與變化,思考了許多以前沒想過的事,也面對以前不敢面對的事,有個朋友曾說:「人生像是一場鬧劇」,在經歷許多事情之後,想想她說的似乎有點道理,只是在這鬧劇之中,要面對的是什麼樣荒謬的劇情?要演的又是什麼樣入戲的角色?

虛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Aug 31 Thu 2017 20:07
  • 福報

       有個多年的筆友對我說過,她加入某佛教團體後終於能感受到「輕安自在」,也在面對孩子的「奉茶」活動中得到許多感動。我已年過四十,雖然沒有太多的目標和太高的生活需求,也沒有心裡無法排解的不悅,但始終很難體會真正的「輕安自在」,「輕安自在」並不表示是飽食終日無所用心,而是即使再如何地忙碌,都能保有「吾心安處是吾鄉」的那種踏實、安穩的感受吧!

       想起上學期學校的學生也流行起「奉茶」活動,雖然是生命教育課程的一環,但誠心奉茶的學生再三與我們確認時間,希望辦公室所有的同仁都能到齊一起接受與體會他們誠意,但因為偶發的事情要處理而一再延宕,最後終於在某個中午的午休時間完成了奉茶的儀式,即使沒有很隆重的行禮、敬奉,但學生的心意卻激起心中的暖意。記得曾有學者說過:「人生最大的福報是,智慧」,但我卻認為:「懂得感恩就是一種大福報」,因為我們很難去明確地評斷誰比較有智慧或者是何謂真正的智慧,但是不懂感恩的人,時時計算著自己的不足與不滿,不斷地與他人比較或計較,心裡懷著抱怨與哀怨,眼裡看到的都是別人得到的比自己多,這樣的人,永遠難以得到快樂或者是心安;而懂得感恩的人,看得到他人付出的種種,知道自己的富足,當然也能常保持寧靜的心情,這樣不也能讓自己日子過得愉悅,算得上是福報吧,所以看著學生揮汗地沏茶、端奉,我相信他們日後一定會得到更多的福報。

虛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Jul 29 Sat 2017 09:53
  • 圓緣

  20年,對一個人而言算是不短的歲月,但從沒想過會再遇見曾經交往過兩年的女友,才發現原來這一切彷彿是,昨日。

  那天見面的對談,不是複習往日的片段,也不是相互抱怨對方的無情,而是平靜地聊著工作、生活與未來的規劃,看著她靈動的眼神,敏捷的思緒,總能找到自己的目標卻又對未來有些許的不安,很有自己的主見卻也清楚知道自己的缺點,與之前的她沒多大的改變,也讓我不得不自問:「我是否也那麼地了解自己?」一個小時很快地過去,在了解彼此生活的現況也相互給予祝福,沒有留下任何聯絡的方法,最後都只說了一句淡淡的bye,因為我倆心裡都明白今後不會再見,而這20年來對她雖不是日日掛懷,但總希望她能平安無憂,即使當初決裂帶給雙方深刻的傷害與痛苦,最後也隨著那句淡淡的告別消散,圓滿了這一段錯誤的緣份。

虛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日前跟著大伙出遊去了花蓮的砂卡礑步道,沿著溪谷散著步,走走停停間享受著陣陣輕風的擁抱,看著層次分明的岩壁,才發覺大自然的繪筆真是抽象得令人感動,溪裡大大小小的礫石又曾經歷過多少沖刷與砥礪,才能留下那麼圓潤的形態,凝望著清澈緩流的溪水似乎覺得人生是否就像這透明的水一般,對於人與事,好像總能看得清,卻又不知其中真正的內涵,突然間想起王鼎鈞曾在《左心房漩渦》裡寫道:「一尊礁石就是一部文學史」,之前思索了很久都不知其意,隨著溪水與石頭的激盪才似乎明白,無數的文章、著作與書籍,在那麼龐大、眾多的文學裡,能夠經得起各種時代環境的汰除與篩選,最後還能保留下來綿延不斷的,才是經典中的經典,也才是值得探究與思索吧。

  有個朋友認為看書時對書裡的想法完全沒有反駁,是無效的學習,但歌德曾說:「凡是值得思考的事情,都是被人思考過的;我們必須做的,只是試圖重新加以思考而已」,所以看著別人的時候也就是看著自己,究竟自己與別人不同的地方在哪?對同一件事的看法又有哪些差異存在?而這些差異又是從何而來?畢竟沒有兩個人的人生是完全相同的,找到自己的人生,也要懂的去理解別人的過往。

虛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下班後,到學校接兒子是件簡單的例行公事,只是每每看到兒子高興地跟同學揮別時,心裡沈積許久的一股情緒總會微弱地攪動著,只是頭一轉,就漠視了它的存在;小學的畢業紀念冊一直存放在書架的某個角落,只有在翻箱倒櫃的時候才會不經意地察覺,那漸漸泛黃的紙頁透露著同學間多年的情誼,已久遠到失去它原本的純白卻無人在意,有時不禁想問:過去的日子,在每個人的心中到底留下多少值得珍藏的回憶?

  三十年來,心裡每次小小的迴盪就這樣堆疊再堆疊,直到前年聚會的當下,深埋的情緒止不住地激起了陣陣的翻騰,這樣久別的日子,除了班導突然的出現帶給同學們不小的驚喜外,分散多年的同學也在見了面之後,彼此熱絡地暢談、開懷的大笑、甚至欣喜地落淚,看在眼裡盡是五味雜陳,一時之間忘了該說些什麼,只覺得總算是做對一件事~但每個人在生活之中都經歷過許多體悟,人生的對與錯,究竟又該如何去評斷?

虛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一次偶然的機會裡看到朋友分享的影片─劉安婷在TEDxTaipei中的演講,對這位臺中女中畢業便遠赴美國名校普林斯頓大學就讀,大學畢業後工作一年即放棄了美國高薪的職業回到臺灣號召伙伴創辦Teach for Taiwan的大女孩有了濃郁的好奇心,甚想知道這樣一個所謂的資優生,在別人看來十分順遂的學習之路上選擇了離開故鄉,卻在五年後受到她所熱愛的土地的精神召喚,義無反顧地投入了所有的熱情與精力,為一群她不認識的陌生人而努力的動力何來,更不禁令我重新思索「成功」的定義究竟是什麼。

    「出走,是為了回家」是劉安婷記述自己赴美留學、工作最後決定返臺的經過,一開始,她以為只是單純的求學之路,由一次次的考試第一名堆疊出的人生勝利組,曾以為自己離人生的目標越來越接近,直到初離故鄉的那刻起,才意識到自己所崇拜的作家三毛、張愛玲在流浪時必須面對的孤獨,又在幾經流浪過程中找到了內心深處的力量,那段期間她藉著各種服務機會去海地、迦納、美國青年監獄擔任教職志工,在與學生相處的過程裡,看著物資匱乏或不愛學習的學生因自己的付出而改變,讓自己懂得真正的滿足是來自為別人的付出,才發現原以為自己到了貧窮的地方,其實真正貧窮的是自己,也在日後每次上課前都要問自己:「為何而教?」如果學生不能理解她為何而來,也就不會認真地向她學習,而當老師不再問自己為何而教的時候,也就可能失去了當老師的熱情。大學畢業後,順遂而高薪的工作令她曾一度以為那就是她要追求的人生,也是大家所羨慕的人生,只是在幾番內省何謂「好」工作時才了解自己仍深愛著臺灣這片土地,於是放棄了許多人都夢寐以求的工作與前途,返臺為偏鄉兒童創立了Teach for Taiwan,為的不是世人的讚賞或是成就感的滿足,而是源自自己的信念,人,何時才能堅定勇往直前的信念?

虛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Jun 13 Tue 2017 18:15
  • 凡俗

        日前有個朋友用LINE分享了索達吉堪布的一篇文章,裡面探討著愛與恨一樣會帶給人巨大的痛苦以及馬丁.路德.金說的:世界上最大的危險,莫過於真誠的無知和認真的愚蠢。先談談愛與恨吧,其實我相信強烈的愛與恨的確會令人盲目,相對的也會帶給當事人極大的痛苦,但我所思考的是,恨無論是多寡,對人畢竟是不好,但愛呢?要什麼樣的程度才叫強烈?佛不是要普渡眾生嗎?耶穌不是說神愛世人嗎?如果沒有愛的驅力,又為何要去做這些事?如果不夠強烈,又為何要廣為傳播?所以我覺得問題不在於強不強烈,而在於對象是誰、為的又是什麼?當佛祖看著云云眾生,遇上了執迷不悟的凡俗,最終也只能輕嘆一聲,但這樣的輕嘆又是出自於什麼?所以我認為只要懂得什麼是愛、又要如何去愛,是不會讓人盲目與痛苦。

  之前遇到一位清大材料工程研究所畢業朋友的,有一次跟他打完球後坐著聊天,他說他看到很多學長和同學唸到大四的時候就突然不想唸了,我很好奇的問:為什麼會這樣?覺得唸書唸得太無趣了嗎?那個朋友的回答是:他們那些人到了大四,就像有一天突然清醒了一樣,問自己,唸那麼多書幹嘛?」我聽了實著有不小的震驚,清大學生的程度算是不錯了,卻不知自己一直以來是為了什麼在唸書,這不是無知也不是愚蠢,但這樣的盲目卻是台灣教育環境造成的追求成績勝過生活目標的虛幻所致。每當上第一堂課時我總要問學生:「讀書重要嗎?為什麼重要?」其實重要的不是學歷,而是學習。說到無知與愚蠢,其實我兩樣都不缺,曾有人說過:「人經歷了一生才有那麼一丁點的體悟」,為何我那麼在意這句話,因為我一直在問自己,虛度了這幾十年裡究竟有哪些人生的體悟是值得留下來的那一丁點?假如,連那值得留下來的那一些些都沒有,我的人生,到底在過些什麼?

虛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打從幾天前與小學同班同學邂逅,再度觸動多年前想舉辦小學同學會的心苗後,被拱為總召的我,也一直思考著該為大伙做些什麼事─給同班同學寫封信吧。
  已經不知是第幾次,就這樣聽著音樂呆望著桌上那只透澈的玻璃杯,電腦螢幕也一再跳入保護程式,幾天下來始終寫不出一個字,腦海中有個聲音不停地在問自己,對每個人而言,同學,到底是什麼?

虛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次在老媽面前要修理兒子的時候,媽總會出面制止:「不要在我面前打我的孫子啦,要修理等回家再修理」,話都說到這個份上了,我也只能放他們一馬,心中苦笑:「小時候在修理我們可是從沒手軟」,每思至此,就會有些小小的抱怨,為何小時候沒人為我們擋責阻罵,因為,祖父母遠在大陸浙江,而父親十六歲投軍隻身來臺,隨部隊漂泊至四十歲才成家,開放探親後只返鄉三次,論輩份,我是祖父母的長孫,卻連見他們一面的機會都沒有,也從不知爺爺奶奶除了盼著父親,是不是也盼著我這個孫子。
       因為戰爭與現實,不得不離鄉背井來到臺灣的父親,在沒有親人的扶持下落地生根,自我懂事以來,不曾細問過年少時就離家從軍的父親,那浙江的老家是什麼模樣,外表嚴肅又寡言的他,剛毅穩重,卻偶爾在電視機前不知看到了什麼而偷偷泛淚,有時我一直在想,離家七十年的感覺到底是如何?是歷歷在目還是日漸模糊,實在無法真正體會,直到有一天望著兒子的相片,想著一週前離家出門時的對話,我才驚覺,當年的祖父母是否也常在夜裡,像這樣想著七十年前身為長子的父親,在離家前所留下的最後一次對白,只是誰會知,這千思萬盼的掛念,一擱上就逾了一甲子,就是盼到了臨終。

虛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這幾天閒暇之餘把蔣勳老師的書又再度拿出來翻閱,加上自己反覆思索,對一些人生的課題有些丁點的體悟。
  某日晚餐,將家中的藏酒拿出來獨酌一番,很久沒有這樣仔細地去品嚐酒的味道,很多詩人飲酒,很多酒蟲也酗酒,他們都說酒喝起來香醇可口,只是在我喝酒的當下覺得喉頭一陣灼燒,接著,胸腹跟著溫熱起來,對我而言酒一點也不好喝,可是為何偏偏有那麼多人愛喝,百思不得其解,再回想起來,這不也如看書一般,同一本書,有人看的趣味盎然也有人卻感到索然乏味,品酒在人,看書也在人,只是每個人的感官、想法不同,所得結果也不同,那對人生的看法呢?可能也就非儒、墨、道、法所能解釋得完全的。

虛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